期刊家
学术期刊
科普期刊
出版社
图书
会议
我的购物车 0

河南中医

河南中医

  • 主管单位:   河南中医学院
  • 主办单位:  河南省中医药学会;河南中医学院
  • 分类:   中医学
  • 下单时间:   1个月内
  • 国际刊号:  1003-5028
  • 国内刊号:  41-1114/R
  • 期刊定价:    ¥288
  • 起订时间:   2024年12月
  • 创刊:   1976
  • 周期:   月刊
  • 出版社:   河南中医
  • 发行:   河南
  • 语言:   中文
  • 主编:   彭勃
  • 邮发:   36-40
  • 库存:   999
  • 邮编:   450008
期刊收录
期刊荣耀
      • 期刊详情
      • 栏目设置
      • 期刊荣誉
      • 期刊文章摘录
      • 相关期刊
      • 点评详情
      服务推荐
      • 期刊投稿
        1-3月见刊
      • 订阅咨询
        一站式咨询服务
      • 杂志投稿
        在线杂志订阅
      • 发表咨询
       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

      期刊详情

      • 期刊介绍
        • 主管单位:河南中医学院
        • 主办单位:河南省中医药学会;河南中医学院
        • 出版地方:河南
        • 快捷分类:医学
        • 国际刊号:1003-5028
        • 国内刊号:41-1114/R
        • 邮发代号:36-40
        • 创刊时间:1976
        • 发行周期:月刊
        • 期刊开本:大16开
        • 下单时间:1个月内
        • 业务类型:杂志服务

      河南中医简介

      • 《河南中医》(CN:41-1114/R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
        《河南中医》1999年获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“河南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”;2000年获全国中医药管理局第二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二等奖;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厅颁发的“第五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”。

      本刊在线订阅限时优惠价288元

      杂志文章特色

      • 1)《河南中医》来稿务必重点突出,论据充分,数据可靠。投稿同时必须提交著作权转让合同。论文必须包括(按顺序):题目、摘要、关键词(3~8个)、分类号、正文、参考文献。中文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,文章格式参见论文模版。

        2)《河南中医》文稿用5号宋体,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。稿中外文字母、符号必须分清大、小写、正、斜体,上、下角的字母、数码和符号要清晰,矩阵、矢量用黑体表示。

        3)《河南中医》文中图、表只附最必要的,凡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表。

        4)稿件请勿一稿多投。来稿时请留底稿,无论刊登与否,恕不退稿。3个月内未收到编辑部处理意见,作者可以改投他刊,但须告知本刊编辑部。

      杂志分析报告

     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(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)

     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(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)

      • 注: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,如致谢、稿约、启事、勘误等

      • 注:比率 =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/ 当年发文量 * 100%

      • 注: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,如致谢、稿约、启事、勘误等

      河南中医栏目设置

      临床研究,针灸与推拿,名老中医经验,临床报道,文献综述,经方实验录,生殖健康,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,实验研究,伤科秘要,理论研究,理论探讨,肝病研究,脑病研究,心脑病研究,中西医结合,心病研究,方药研究,临证经验,历代名医及其著作,中医护理,经方研究,成方切用,中成药应用,时疫论治,方药纵横,仲景学术,药理研究,方技囊秘,经方应用,医林书话,医林掌故,医案医话,经方抗癌新悟,临床荟萃,其他_信息,中医文献,中医诊法研究,膏方与养生,医林散论,火神派研究,其他,信息,思考与探索,经验集锦,中医药文化,书评

      期刊文章摘录

      摘要:《伤寒论》第29条言:"……少与调胃承气汤",《伤寒论》第213条言:"阳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则谵语,小承气汤主之。若一服谵语止,更莫复服。"所以第30条中"阳明内结,谵语,烦乱"无论是从仲景原文看还是临床上看都应是承气汤。根据第30条的变化,29条中的"咽中干,烦躁"症状和"胃气不和,谵语"之证是不能分开的,所以《伤寒论》第29条应该为"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,得之便厥。若胃气不和,咽中干,烦躁,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。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"

      作者:王明炯,余钰

      摘要:背恶寒病机与阳气有关,阳气不通或阳弱而致寒,而痰饮致背恶寒,或因脾胃虚弱,或因气化不利,或因实邪痰饮阻滞,导致胃有痰饮,阳气不能转经于背,背部恶寒,范围手掌之大,因于痰饮,所以治疗应以温药和之,药性以温为主,方法以和为宜。痰饮致背恶寒具体可分土不制水,气化不利,新饮停留等三个证型,其治法可分利水行气,温阳化气,攻逐水饮三法,分别选用苓桂术甘汤或小半夏茯苓汤,肾气丸或五苓散,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。痰饮所致背恶寒的治疗必须是以治本为主,治标为辅,同时也要注意缓则治本,急则治标。

      作者:陈林,张冠卿,张理云

      摘要:经方的剂量应与东汉官制度量衡一致,且东汉官制度量衡的直接考证要比间接考证更有说服力。经方的剂量大多是按标准度量衡计量的,如"两""升""尺"等,也有按非标准度量衡进行计量的,如"个""枚""把"等。一般认为东汉时一升约为现代的200mL,一尺约为现代的23cm。经方的计量单位"两"的古今换算主要有两种说法:一种是"一两等于13.75g",另一种是"一两等于15.625g",但到底哪种说法更为接近仲景用药剂量的原貌呢,经方的古今换算不应是"一两等于3g",但没有做"一两等于13.75g"和"一两等于15.625g"这两种折算比例的药效学对比实验研究,故经方的计量单位"两"的古今换算仍有探讨的必要。

      作者:张丽萍,李军,娄永,王君明

      摘要: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五脏功能的发挥以气机为核心。脏腑气机升降相因,出入有序,则能维持机体"阴平阳秘"的平衡状态。血的生成和运行与脏腑气机密切相关,脏腑气机协调有序,则血循其道,有条不紊。津液的输布代谢,乃是诸脏腑气机协调完成的,尤以肺、脾、肾三脏的气机调节为关键,故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保障,若气机失调,可影响到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。治疗疾病时,需要通过调理经脉,令气血调畅,进而使脏腑气机调和,安定有序。四季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脏腑气机的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特性以防脏腑病变的发生。

      作者:罗鹏飞,任红艳

      摘要: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,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,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、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,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。天有冬夏春秋,气有寒热温凉,地有木火土金水,味有酸苦甘辛咸,"土爱暖而喜芳香",治疗脾胃病常选用芳香之品,而芳香之药多性味辛香温燥,辛行气,香通气,苦温燥,畅中焦气机则复脾胃升降之态,如陈皮、砂仁、藿香、豆蔻等药,醒脾助运,开胃和中。五味入五脏,五脏应五行,四气五味在脾胃遣方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,温升热浮凉降寒收,温热助脾以温升,寒凉助胃以凉降,各有生克之道。

      作者:丁伟,周正华

      点评详情

      评论 共0条评论
      发表评论
      • 免费
        咨询
      • 订阅咨询
      • 期刊推荐
      • 联系电话
        发表咨询:023-6549-4411
        订阅咨询:023-6033-8768